「明太祖」: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Supersky123
Itsmine
Supersky123之作(欲言之,可至)為TobeBot之本耳
第二六行:
 
[[一三九八年|三十一年]]崩,葬孝陵。皇太孫允炆繼位。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 月24日)是中國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姓朱,諱元璋,漢族(元朝「南人」)。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史稱明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明太祖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使得大明王朝276年時間內,無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宦官也沒有形成唐末的氣候,黨爭現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目錄
[隱藏]
 
* 1 早期生活
* 2 起義
* 3 先漢後周
* 4 北伐和西征
* 5 建國
* 6 生殉婦女
* 7 廟謚號
* 8 評價
* 9 宰輔
* 10 名將
* 11 家族列表
o 11.1 兄弟姊妹
o 11.2 后妃
o 11.3 子女
+ 11.3.1 子
+ 11.3.2 媳婦
+ 11.3.3 公主
* 12 傳說
* 13 註釋
* 14 參見
 
[編輯] 早期生活
 
明太祖朱元璋生於元朝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排行第四。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元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境內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明太祖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 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編輯] 起義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元璋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副元帥,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後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從屬於劉福通、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
[編輯] 先漢後周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得大富商沈萬三資助,並且遵照劉伯溫「先漢後周」之策略,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勢力,統一了江南地區。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
[編輯] 北伐和西征
 
朱元璋在反元鬥爭中利用漢蒙民族矛盾,在北伐討元檄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1]。朱元璋本人是一位軍事天才,打仗不拘於一格[2],他制定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3],洪武元年八月初二庚午(1368年9月14日)明軍攻破大都齊仕門,元朝滅亡,一切都在朱元璋算計之中。毛澤東認為:「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編輯] 建國
朱元璋手跡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韓林兒至應天,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隻沉沒,韓遇難。後世多認為此乃朱元璋授意。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 月23日),太祖高皇帝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雲南安定。
 
洪武元年,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英勇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 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 月16日),太祖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書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橞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佈,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朱棡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才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明朝穩定之後,劉基說:「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4]太祖為明朝制訂了包括《大明律》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來約束眾臣。在朱元璋主政期間,處死了大批不法貪官,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明史·循吏傳》中記載的明代廉潔官員,僅洪武一朝就有超過三分之一。
 
太祖雖然對官員要求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穩定成長。他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太祖曾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在東北逼降納哈出、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同時朱元璋進軍遼東,使朝鮮歸順。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後世康熙歷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讚譽朱元璋。
[編輯] 生殉婦女
 
殉葬制度,在西漢初以後,逐漸在中原政權消失。但是在蒙元又恢復,朱元璋繼承了此制度,且只殉葬妃嬪宮女。朱元璋死時生殉46名侍寢宮人;成祖殉30餘人,並且曾因權賢妃之死疑案而一次處死宮女2800餘人;仁宗殉葬7名妃嬪;宣宗殉十人。「節烈從殉」的風氣,並向下廣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間,至英宗皇帝時才廢止。殺死從殉婦女的方法為將她們吊死,她們的家屬稱為「朝天女戶」並給予一定待遇。
[編輯] 廟謚號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5]
 
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6]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增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7]
[編輯] 評價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可說是位賢君,也可稱暴君。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見勤政的皇帝,「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8];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如殺戮功臣、文字獄及廷杖。
 
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鑑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
 
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
 
洪武九年(1376年),空印案發。
 
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株殺左丞相胡惟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佈《昭示奸黨錄》。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謀反,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佈《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朱元璋知悉後,賜死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可以說無一善終。這時朱元璋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朱元璋晚年嗜殺,大臣們祇要觀察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9]
 
從正史的記載來看,明太祖誅殺功臣並非事實,而是後人的攀誣。
 
開國六公中,除捲入胡惟庸案的李善長和馮勝外,均非受誅而死。野史傳說中因賜蒸鵝造成背疽毒發而死的徐達其實是在北伐蒙元時死於北平,且徐達子孫在有明一朝累世封公,富貴之極。常遇春之子常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劉基之子劉璟則均是明惠帝年間重要親信大臣,常升、劉璟在靖難前後為明成祖所殺,但明成祖並未誅連常、劉兩家族人。
 
野史傳說明太祖也殺文人,吳晗《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處州教授蘇伯衡以表箋論死;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扔到長江裡);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蘇州經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王彝坐魏觀案死;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張宣,謫徙濠州;楊基罰作苦工;烏斯道謫役定遠;顧德輝父子在張士誠亡後,並徙濠梁,都算是十分僥倖的了。」[10]
 
有個別不知來源的說法稱,明太祖雖標榜復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學習元朝的,例如廷杖與責打臣下,有人稱其違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訓,但廷杖其實是隋唐流傳的制度,而且在明代正德年間以前,明初時廷杖受杖者身著皮褲,因此受杖者並不會受傷,僅具心理羞辱意義,明朝廷杖打死人是從正德年劉瑾修改廷杖制度,不許受杖者著皮褲以後開始的。
 
另外,其為了動員全社會,明太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每個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後才是大臣。人民分為軍戶、匠戶、民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這與成吉思汗的十戶非常相似。從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對的,明朝則要。
[編輯] 宰輔
 
* 李善長
* 徐達
* 李文忠
* 汪廣洋
* 胡惟庸
 
[編輯] 名將
 
徐達 常遇春 李文忠 馮勝 鄧愈 湯和 沐英 胡大海 俞通海 傅友德 藍玉
[編輯] 家族列表
 
* 父親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 母親 淳皇后陳氏
 
[編輯] 兄弟姊妹
 
*
o 朱興隆,南昌王。子朱文正
o 朱興盛,盱眙王
o 朱興祖,臨淮王
o 曹國長公主 朱佛女,下嫁李貞。子李文忠
o 太原長公主,下嫁王七一。
 
[編輯] 后妃
 
*
o 孝慈高皇后馬秀英,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卒於1382年,壽51歲,諡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
o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卒於1374年,壽32歲。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
o 淑妃李氏,壽州人,父李傑,有些資料認為她是懿文太子朱標生母。
o 寧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o 郭惠妃,郭子興親女
o 莊靖安榮惠妃崔氏,[11]
o 江貴妃
o 趙貴妃
o 昭敬充妃胡氏[12][13]
o 鄭安妃
o 達定妃
o 胡順妃
o 任順妃,高麗人
o 李賢妃
o 劉惠妃
o 葛麗妃
o 碽妃,高麗進貢的女子,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她是明成祖朱棣生母。[14]
o 韓妃,高麗人
o 余妃
o 楊妃
o 周妃
o 李婕妤,高麗人
o 崔美人,高麗人
o 美人張玄妙,朱元璋令殉46妃嬪,[15][16] 張因寶慶公主免殉死
o 郜氏,無名號[13]
 
[編輯] 子女
[編輯] 子
 
*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1392年逝,次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在明太祖死後繼位為明惠宗。
*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
*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
* 朱棣,四子,明成祖,初封燕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碽妃出)
* 朱橚,五子,周定王,初封吳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碽妃出)
*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 朱榑(1364 年-1428 年),七子,齊王(達定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 朱梓(1369 年-1390 年),八子,潭王(達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 朱椿(1371 年-1423 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 朱柏(1371 年-1399 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 朱桂(1374 年-1446 年),十三子,代簡王,初封豫王(郭惠妃出)
* 朱楧,十四子,肅莊王,初封漢王(郜氏出)
*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初封衛王(韓妃出)
* 朱㮵,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 朱㰘,二十五子,伊厲王(葛麗妃出)
* 朱楠,二十六子,未封王(幼殤)
 
[編輯] 媳婦
 
* 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
*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擴廓貼木兒氏,元王朝皇族之女)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 成祖朱棣娶徐達女;
* 潭王朱梓娶於顯女;
* 魯王朱檀娶湯和女;
* 蜀王朱椿娶藍玉女;
* 代王朱桂娶徐達次女;
* 郢王朱棟娶郭英女
* 安王朱楹娶徐達幼女
 
[編輯] 公主
 
1. 臨安公主,1376年下嫁韓國公李善長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2.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
3. 崇寧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4.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歐陽倫。
5. 汝寧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6.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寧,子王貞亮。
7.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灤城侯李堅,1426年卒,子李莊。
8.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1385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
9.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10. 十公主,早薨。
11.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自縊死),1438年卒。
12. 永嘉貞懿公主[17],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1455年卒。
13. 十三公主,早薨。
14.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壽82歲。
15.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謝達(前府都督僉事)。
16.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時,年3歲),1413年下嫁趙輝(南京都督),1433年卒。
17.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興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參政,後改福州衛指揮使。
18. 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琛(淮安衛指揮使)。
 
[編輯] 傳說
 
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徒,故立國後以「明」為國號(小說倚天屠龍記亦曾以此為題材)。值得推薦的傳記有吳晗1949年出版白話文朱元璋傳等。
[編輯] 註釋
 
1. ^ 《明太祖實錄·鴻遒錄·北伐中原》
2. ^ 《明太祖實錄》卷三一:「要在通其變耳,亦何暇論古法耶。」
3. ^ 此據《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亦載:「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即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
4. ^ 《明史》卷一二八
5. ^ 明 朱鷺 建文書法儗 前編
6. ^ 明史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吉禮五 加上諡號
7. ^ 明史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吉禮五 加上諡號
8. ^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9. ^ 明無名氏《翦勝野聞》
10. ^ 關於朱元璋嗜殺之事,也有穿鑿附會的問題。例如徐禎卿的《翦勝野聞》說徐一夔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句,觸犯文字獄遭斬,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亦持此說,吳晗的《朱元璋傳》亦沿用,以說明朱元璋「以文字疑誤殺人」。事實上,徐一夔於建文二年尚在。《朱元璋傳》裡還提到一位蔣景高的象山縣教諭,說他「以表箋誤被逮赴京師斬於市」。但《象山縣誌》載有《蔣氏譜》,記載蔣景高生於元延佑六年(1319年),洪武九年(1376 年)卒於任上,未因表箋之禍而被斬。《七修類稿》記載明初高僧守仁因《題翡翠》一詩云「見說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棲。」,「被太祖罪之,不善終」,也非事實。明太祖興文字獄之事,多出自稗官野史,如梁億《傳信錄》、徐禎卿《翦勝野聞》、黃溥《聞中今古錄》等,不可盡信。近代學者陳學霖於《史林漫識》指出:「現存有關明初文字獄案史料不宜輕信」,「自趙翼而後學者所論明太祖文字獄案,皆係依據弘治至萬曆間野史稗乘所傳故事,其間牴牾百齣,亦有荒誕可笑,不可視為事實」。
11. ^ 《明書》
12. ^ 《明史 列傳第四 諸王》
13. ^ 13.0 13.1 《國榷》
14. ^ 《南京太常寺志》所載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於陵殿,掌於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
15. ^ 朱元璋死後賜他全部36個老婆一起陪葬可有此事?
16. ^ 明太祖朱元璋恢復人殉之謎
17. ^ 《明書》
 
[編輯] 參見
 
* 明朝藩王列表
 
 
 
 
 
 
 
 
== 家屬 ==
第二九〇行 ⟶ 第三二行:
* 兄弟 南昌王 [[朱興隆]]
 
* [[明孝慈高皇后]] 馬秀英
** 長子 [[明懿文太子]]標
** 次子 [[明秦愍王]]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