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P-bot
僕: Image名字空間轉移作File
雨轩主人
無編輯摘要
第二七行:
子歿後,文學[[子游]]、[[子夏]]之徒傳詩,以[[子夏]]為著,傳於[[荀子|荀卿]],荀子傳[[魯]]人[[毛亨]],亨傳[[趙]]人[[毛萇]],亨、萇為作《詩傳》、《詩序》,是為《毛詩》,即今之詩經本也。《毛詩》為古文詩,漢時私傳民間。
 
[[秦]]燔書,獨詩易記誦,得全。至於[[漢]],始敢以[[隸字]]書於竹帛,遂有今文詩。解詩者三家:[[魯國|魯]]人[[申公]]、[[齊國|齊]][[轅固生]]、[[燕國|燕]]人[[韓嬰]]立於學官,稱《三家詩》。三家之詩今不傳,獨《[[韓詩外傳]]》存焉,多記逸事,有類[[劉向]]《別錄新序》,敍事之後,復引詩為證。
 
東京間,[[鄭眾]]、[[馬融]]、[[鄭玄]]咸治詩經,以玄為最,因毛詩作《毛詩箋》,又為《毛詩譜》。至是《毛詩》始興,而《三家詩》微。
第三五行:
[[唐]]初,[[唐太宗|太宗]]詔[[孔穎達]]著《[[五經正義]]》,詩經正義用鄭氏箋之《毛詩》,曰《毛詩正義》,立於學官,以爲正典,為舉士之則,號為中經。宋以《詩》爲大經,[[王安石]][[熙寧變法|變法]],作《毛詩新義》,列三經之首。南渡後,[[朱熹|朱子]]作《詩集傳》,廢毛、鄭傳注,雜以[[理學]],另起新意,治《詩》之風為一大變。
 
[[元]]、[[明]]重[[理學]],故用《集傳》列於[[五經]]大全。[[清|清代]][[考據學|考據]]大盛,注《詩》者不下百家。迨於近世,[[錢鍾書]]、[[聞一多]]亦好《詩》,時有新意焉。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詩》以爲文學,異於他經,不令廢之,仍選《詩》啟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