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各本之異

[初定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Xqbot
僕 增: zh-min-nan:Tōan Kî-sūi; 細部更改
Chaplin
文言化
第四行:
== 北洋重將 ==
 
[[弱冠]],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習炮科。居學堂日,攻讀苦勤,學業冠諸生,官費咨送遊學於[[德國]]。[[一八九零年|光緒十六年]],歸國。任軍械局隨營教習官。[[甲午海戰]]起,隨鎮守[[威海]]。[[袁世凱]]練兵小站,擢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世凱所倚重之,由是顯名。與[[馮國璋]]、[[王仕珍]]並稱「北洋三傑」。
 
[[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八月,辛亥首義,革命黨軍軍政府。既下[[武昌]],復取[[漢陽]],據[[漢口]],[[清|清廷]]惶。九月,乃委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制[[長江]]水陸各軍。祺瑞亦超遷之,詔令署江北提督、總統第二軍。協國璋部戰於灄口,水陸夾擊,連陷[[漢口]]、[[漢陽]],指日下[[武昌]]。捷傳數日,世凱懷心,遽令停攻,籍此拜[[總理內閣大臣]],祺瑞代攝湖廣總督。
 
[[中華民國|民國]]既立,改西曆。元月,祺瑞奏曰:「側聞共和思想,近來將領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二十五日,連署四十六將,致[[內閣]]代奏電曰:「渙汗大號,請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震怖,[[清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方擬詔旨,秘不發,意仍拖委。復急電曰:「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仍因二三王公,疊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威脅,四面楚歌……事於今日,乃並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祖宗有知,能不恫乎。蓋國體一日不抉,則百姓之兵燹凍餒死於非命者日何啻數萬。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揮淚登車,昧死上達。」遂師[[保定]],作兵諫狀,果驗。二月十二,帝遜位,詔授[[袁世凱]]等五人定議國體,祺瑞亦在名列。
 
鼎革初,按循約法,[[孫文]]辭[[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世凱代之。以祺瑞共和首功,拜內閣陸軍總長,歷七任。[[一九一三年|中華民國二年]],間權國務總理,後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權傾朝閣。
 
[[一九一四年|三年]],世凱奪閣權,以備帝制。祺瑞察之,數厲言。未果,以抱疾久,請辭歸隱,世凱怡然勉之。 初,兩宮居喪,[[清醇親王載灃|前清醇親王載灃]]欲誅世凱,慮不得脫。祺瑞聞之,乃陰發京畿兵亂,由是得免。兵亂之謀,僚佐[[徐樹錚]]所獻也。既任陸軍總長,舉為次長。世凱以樹錚狂傲,恐貽後患,不允。爭執不下,見祺瑞聲色甚堅,乃屈,而深銜之。
 
[[一九一五年|四年]]十二月,世凱篡國,舉國聳動。[[蔡鍔]]兵起[[雲南]]討之,旋為諸省響應。世凱視眾皆叛離,劇恚,乃延請祺瑞護救,曰:「我老且病,悔不聽汝言,致有今日糾紛。」曰:「當竭吾力相助。」既還,樹錚參謀效辛亥舊事,可收漁翁利,取袁代之,終不忍推牆矣。
第二〇行:
== 逐鹿京華 ==
 
[[黎元洪]]繼大總統,除祺瑞[[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國務總理]]。政悉由出,而大總統深怨之。[[一九一七年|六年]]二月,議對德宣戰,段曰可,[[國會]]曰否,懸未抉。祺瑞陰策皖系舊眾脅迫之,元洪怒免其職,史稱「[[府院之爭]]」。
 
免令既下,祺瑞憤而離京,電告各省,凡督軍擁段者皆揭竿獨立。元洪大窘,急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勳提兵三千北上,所部無一斷髮者,自云「辯帥」,入京輒解散[[國會]],叩謁宮門,易旗號,改官制。元洪棄職,亡走於[[日本]]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