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民風

(渡自嶺南文化
此頁面為穩定版本已複核二〇二三年一〇月五日 (週四)。 有模板/檔案變更等侯複核。

嶺南民風,又以南粵珠水名,流乎兩粵、嶺南之地,雜居民種,有廣府客家潮汕海陸豐雷州瑤民壯民黎民。是文所述者,廣府民風也。

木棉,嶺南名花,粵人以爲象徵
珠江下流之虎門橋;珠江者,粵地大江,孕育粵人,亦象徵也
十八世紀之油畫;畫內見廣州十三行、西歐列國旗。嶺南素折衝樽俎之地

觀乎氣候,嶺南屬亞熱帶,氣流濕暖,穀米易熟;珠水巨流,沃野千里,民易生息。嶺南之地,又華夏南門,外商蕃賈,雲集至此,商貿歷千年而未衰。故民之生於斯,或重商,或重農,居彼南溟之濱,而膺中海洋是懷。時,中華與天方印度交,近世則與西歐交。列蕃文明,萃聚斯然,粵人交外,夏蕃相融,其民風亦獨樹一幟,別乎諸夏。言語,建築,美術,工藝,表演,文學,飲食,皆有所長。粵地多異俗,若拾骨葬者,皆百越遺風。

西元二零零六年,中國社科院掘深圳咸頭嶺,得新石器遺物,若燒製、若陶器、若石器。嶺南有民,自新石器始,迄今六七千年,文明肇發,歷史悠久,嶺北,猶可媲美。

粵地漢化

粵地本非漢地,粵通越,百越之地也。攻百越,經略嶺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秦亡而趙氏領國,謂南越國,享國經年,終成[]。秦漢之世,雖有軍戶佔籍,仍百越之土,彼時民戶不多,俚僚猥雜,不肯賓服[]。兩晉、兩宋之世,中原紛擾,戰火頻仍,士民避禍,南下嶺南。先是趙氏和揖百越,而有粵先民,而後漢人南湧,俚漢相融,自隋唐之後,漸襲華風,休明之化,淪洽於茲,彬彬然埒乎中土,此南粵漢化之成[]。今粵人乃俚漢融種,其民風亦兩族相合[][];粵音混夾越語,間有中古遺聲,自成一體[][][]

明清之季,海貿昌盛,南海之濱,商路之端,蕃客來往,西風東漸。如若嶺南畫派,漢風爲本,水彩爲用,別出新格;或如粵菜,西洋技藝,間有納接。嶺南人文,亦自彼時興,文化諸域,皆有所成。

粵素外交,移民海外,繁衍生息,而有唐人街,是故粵語行通海外華埠。唐人之謂,蓋自粵地漢化以唐時最盛,五嶺之南,武夷山東,莫不如此,故民以唐人自居,言必稱唐[]

二十世紀中,香港騰飛,號東方之珠,卒成巨邑。香江繁榮,文化昌盛,新作疊出,若流行樂,若粵語電影,風行世界,爲粵人所愛,流風披及,尚港爲榮,內地雖行簡化字,粵人猶通深筆。港城好交,亞洲列國,來往於埠,亦粵地廣開之風,繼往承來也。

兩粵近港澳故,易得外風,廣交會者,外物入華之扉也。及改革開放,粵地卒登富庶首區,亦天府之地也。粵省產貨,港地售沽,曰「前店後廠」。今珠三角成中華富邑之土,與長三角、京津唐並驅,所謂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今時復見。粵省人文,亦因之而興。

總異

納外

南粵之地興外貿,列國諸藩,雲來交集。南海神廟有波羅誕慶,菩提達摩登華陸於西來初地,皆可足見。本固外交,加之遠服,外物入粵,異乎中土。諸種教法,興盛於此,若佛,若道,若耶,若回,諸天崇拜,此間繁盛。中原儒教,嶺南不興。粵人納外,取他山之玉,爲己身所用。

重商

千年貿易,商港未廢,通夷海道,古今維興,故粵人恃舟賈而生。廣州佛山,皆商中老埠,香港深圳,亦後起之秀,行商交外,粵之經脈也。商團來往,散居海外,近者越南泰國,賒者印尼澳洲,粵人行蹤,遍及天下。廣東商幫,今昔皆興,粵人重商、重利、務實之性生焉。

語言

粵人操粵語省城人謂之廣州話,香港人謂之廣東話,民謂白話。嶺南民曲、大戲,悉操粵音。粵語之成,蓋古漢音合百越詞而成:其地在越,故有越詞,修飾語置中心語後,亦百越詞法;漢民洶涌,粵地漢化,粵地偏僻,古音流傳,若入聲三分,若陽聲三別,若韻分三等,若調分陰陽,凜然有古風。粵地本如神州他處,寓乎文言,白話文興,南粵自有其體,曰粵文,書漢字,製粵字而用,又呼粵白、廣白。廣白者,列於明清四白話,同乎蘇白、京白、韻白。

建築

古法

 
留耕堂,番禺沙灣之宗祠,灰牆碧瓦,浮雕遍體,可窺建築古法

粵地濕熱,須通風納涼,避潮防霉,較之中土,粵地建築古法尚輕盈,擇耐濕通透之材,作家屋祠堂,色喜和柔,好灰、白、碧。嶺南雨豐,爲疏水故,多作斜屋頂。晝日猛烈,晨清暮爽,爲納新涼,而作陽棚,以其靜坐閒觀[]。古法建築,今時尚存,粵地村社,易尋其跡。廣州城中,西關陳家祠以爲名品,雕樑畫棟,建築奇觀,甚有可賞,今闢作博物館。

唐樓

西人渡我,粵歐交會,生唐樓,尤見港澳,粵省間有。

庭院

 
餘蔭山房

嶺南人文興,作園林別墅,雅景以賞,舊日行商繁富,別墅遍佈,今日遺留廣東四大名園,後人可一窺心詣藝景。

五嶺橫阻,南溟瀕臨,雨水豐盛,日光猛烈,颱暴頻繁,故築牆圍園,以保種植,又喜花草藤木,作涼蔭避暑。草木選嶺南佳種,建築取人民工藝,粵中地平,架石爲山,河涌交叉,引水爲池。粵中多私園,作小景以遐,亦有行商巨園,海山仙館萬松園也,今俱滅矣。

工藝

粵地工藝,自百越始,時至今日,藝趨化境,數種或列世界遺產矣。百工技藝,未或差缺,雕塑、刺繡、瓷繪、剪紙、草蓆、風箏、貼畫、傢俬,皆有成就,美術流派,自出其門。

牙雕

 
象牙球,計十六層,以象牙原本雕成,各層可旋

廣州牙雕,又名南派牙雕。嶺南濕暖,曾有生,越人曾貢中土象牙,牙雕之技始焉。象齒通透,剛硬如玉,精雕細琢,久存不壞,象牙球者,以爲極品,鬼斧神刀,可奪天工。

牙雕雖精,用料不菲。爲取象齒,盜獵橫生,幾危象種,萬國列邦,始禁象齒,以保諸象。象牙既禁,雕藝何爲?今人乃以骨代牙,欲保工藝[一〇]

玉雕

 
青玉角杯,出乎南越王墓

廣州玉雕,流於粵中。粵人愛玉,承襲千年,今人仍以玉鎮邪,佩之求吉[一一][一二]南越王墓現乎玉杯、玉佩,迄今二千年矣[一三]。漢人崇玉,以爲神器,祭祀之用,修身之德。宋有七巧色,雕玉技藝,遂臻至善。粵人雕玉,以南玉爲材,多喜彩綠,又引外邦玉材,若緬甸翡翠,風崇莊重,輕盈剔透,以留色之技,保其色水,清玉生暉。粵人佩玉,故多雕配飾,亦作藝品,若玉球者,層層相套,可轉互映。

粵繡

粵繡者,南粵刺繡也,流於廣州、佛山、番禺、順德、東莞、台山[一四]。粵地刺繡已千年,自唐時始,順宗有南海繡娘,繡《法華經》,字如粟粒,巧奪天工。葡國商賈渡粵,購粵繡貢王,王甚喜之。歐人上流,慕華嘉物,以粵繡爲愛。

粵繡自出針法,遠觀炫目,近看精細,紋清理晰,畫密繁複,絲毫不亂,色艷鬥彩。粵繡可飾,戲服者、用具者,皆有所用。

木雕

 
金漆木雕

嶺南木雕,以潮州名,潮人者,閩裔也,潮人藝工,流傳粵省。潮州木雕始於宋,明清廣普,祠堂廟宇,喜用木雕,聲名遠播,外埠爭購。雕木以硬木,若樟、杉、柚者,事前作草,雕粗琢細,成形而抹金漆,故潮州木雕金光四燦,圖景奢滿。

剪紙

嶺南剪紙,以佛山名[一五],興於宋末,裁紙製花,以應慶時,後流市入商,成工藝商品,窗花、鞋花,皆可飾。佛山剪紙多取材神話、動物、吉圖、風土,喜紅亦愛綠,飾之節慶。

盆景

嶺南盆景,自一九三零年代立派。宋時,有蘇東坡貶居嶺南,詩讚:「嶺南萬戶皆春色」,蠻地猶有山水花草之勝。明時,粵人興盆景,花草取乎本土,人工合於自然,草木雖美,猶需盆土相襯,修枝剪葉,頗具藝心,方如願生長,新芽長成,恰蓋掩傷剪處,若天然而出。

書法

嶺南書風,豪膽放浪,中見風骨[一六]。嶺南地蠻,潮熱天候,霉紙毀爛,不見傳作,而偶見碑刻。白沙先生開嶺南書風,後輩繼往,斷有傑作,雖未專攻書法,閒情之餘,亦一抒逸志。書者名家如下:

  • 陳獻章,新會人,書跡豪力,墨出勁流,嘗以圭峰山產茅草作筆,今者,新會名產茅龍筆。
  • 鄺露,南海人,能識多體,可書各法。名作《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詩》,藏乎香港,餞友袁崇煥之作。
  • 張喬,廣州人,琴棋書畫皆精之才女,芳年二十而逝,廣州美術館藏其《南園諸子送黎美周北上詩卷》,可一鑑其跡。
 
高劍父書法

廣彩

 
廣彩纏枝花卉雙龍耳瓶,藏於香港藝術館

廣州織金彩瓷,簡稱廣彩。明清之季,海舶雲集,商務聚盛,歐土重華瓷,華商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加僱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一七]

廣州首創,傳及他埠,香港廣彩,始於一九三零年代,列廠開窯,遠銷列國,近來沒落,民有餘興者,尚以廣彩作瓷藝之樂[一八]

傢俬

廣式傢俬,嶺南特產也[一九][二〇]。明時發端,取本地木料,鑿唐人傢俱,合西歐飾風。木料取紫檀、黃花梨、酸枝、雞翅木,取一巨木而鑿,不混他木,故一俱一木種也,毋須接駁。歐土風格,取曲線,取浮雕,巴洛克、洛克克之風也,以木雕之藝,作唐土之雕。又襯嵌寶物,若貝殼、雲石、陶瓷、琺琅、玻璃,今成嶺南名產也。

畫派

 
《東戰場的烈焰》,高劍父畫作,水彩鮮紅,以示戰火,留白處似煙若雲,含蓄收筆

嶺南畫派始乎十九世紀末葉[二一][二二],嶺南有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也,三傑聚而創派。中國畫爲本,西洋水彩爲用,重留白,引西人印象派技法,色艷光映,一革蕭條淡薄之風。

角雕

角雕以高州名,始于一九六零年代,角者,可用水牛、山羊之角,使各法而造形,遠銷列國。

演藝

嶺南方音殊域,音聲稍異,樂曲不同。戲曲繁多,粵劇、漢劇、採茶戲、潮劇,不一而足,粵劇者,廣爲流傳,中國大戲種也,登世界遺產矣。近世演藝業興,粵語流行曲、電影亦一時之盛,迄今依然。

民歌

 
秦琴演者,攝於三藩市華埠

嶺南民歌縝紛[二三],越人喜歌,迄今衍息數種,粵語民歌,有蜑戶之鹹水歌,祭禾之賣雞調,婚慶之高棠歌,孩童之兒歌。穗莞之粵調有五:粵謳板眼南音木魚歌龍舟歌。賣雞調者,越人古歌也,越人崇鳥,以靈雞爲祭,祈穀豐登。粵北近乎湘贛,歌類嶺北;客家據山,有客家山歌;嶺東近閩,潮人作粵東漁歌。粵語民歌,以《南海潮》名,人戲稱「廣東省歌」。

戲曲

 
粵劇,演於溫哥華

嶺南戲曲,尤以粵劇聞,俗謂之大戲,列於世界非物質遺產。粵劇之源,出自南戲,嶺北亂彈入粵,先有外江班,後有本地班,本唱以戲棚官話,辛亥以降,文明革新,改宗廣州音,時人稱之文明戲。粵地文人,爭作戲本,又承舊曲,新舊共爐,終冶一體。唱打唸做,皆戲劇精要,唱者,諸腔洽樂,打者,耍雜工夫,唸者,口白氣息,做者,身姿步態。

粵劇奏樂,以華樂爲本,南梆有三,形制異乎北。曲牌多承前人,偶見自創新聲。粵劇行當有三,妝、服、飾。妝容以白爲底,以角分色:赤者血性忠勇,黑者剛耿忠直,白者奸惡陰險。戲服本取明裝,京劇興,取京服爲用。飾物繁多,旦角飾簪、釵、寶石、鳳冠,生角視操持何業,若盔、巾。

講古

講古者,談古說故也,講古之人,粵謂講古佬,以粵語演說,取小說、故事爲材,繪之聲色,使聞者感動[二四]。粵之講古,宗師明時江南。吳人柳敬亭授徒,中有粵人,粵始有說書之藝。講古時,一扇一驚堂木,描聲狀色,全憑言語,言語時,須口白親人,又朗朗然可誦可吟,如登臺演戲,萬應俱全。說書初入粵,多寺觀前設座,作勸世演說,後獨離寺觀,自建講古寮,或道旁擺攤,或駐茶樓。近世,廣播電臺立,講古人以爲媒介,電波達處,即可聞書。廣州文化公園、文化宮作說書臺,每期一講,聽者芸芸。百年積澱,故事衆多,今人輯書,錄集出版[二五]

廣東音樂

 
高胡,又名粵胡,列於三架頭

廣東音樂,又名粵樂、廣府音樂,源地廣州府,中樂別流也。粵樂清脆如金聲亮耳,活躍若鵲踏枝頭,多小品樂曲。粵地雜戲混成,有過場曲、民調,或以之爲舊聲;又樂家譜就,作今時新音,別創一面。粵樂三器,稱之三架頭,謂高胡、謂揚琴、謂琵琶,三器齊而樂奏,間雜他器,若秦琴,若阮,若二弦,若鑼鼓。西器入粵,色士風、小提琴、鋼琴,皆可用。列下者,粵樂名品也:

  • 旱天雷
  • 三潭印月
  • 餓馬搖鈴
  • 漢宮秋月
  • 雨打芭蕉
  • 賽龍奪錦
  • 娛樂昇平
  • 金蛇狂舞
  • 彩雲追月
  • 平湖秋月
  • 步步高

流行曲

英領香港騰飛,文化昌華,一時之勝,戲劇電影多產,箇中歌曲,皆操粵語,遂衍爲流行曲。一九七零年代後,港樂歌手輩出,鄭君綿、鄧寄塵、周聰、陳寶珠、蕭芳芳,一時歌馨。粵語流行曲取題多樣,則艷情歌,批時刺弊,讚頌朋友,傷懷舒情,皆可。港樂遠行諸國,日、韓、臺、南洋,乃至泰西。英美人有一詞專謂港樂,稱之Canto-pop,復稱之HK-pop。借風港樂,粵語流行,舉世皆有所聞。一九九十年代後,港樂漸衰,日韓流行樂興,瓜分聽衆。

港產片

港產片者,香港電影也。多操粵語,小有官音。電影初興,作默片,本無他長。香江繁榮,影業興盛,李小龍、許冠傑、周星馳,港星輩出,港產片遂風行世間。今者衰於前日,然猶有佳作現世,影人不息也。

詩文

南粵言語,源遠流長,粵語者,衍自中古,客語、潮語者,可有一斑上古遺芳。中華文章,素以詩歌興,詩之傳統,亦爲粵所襲,粵人好詩,又輔以古音化石,得承前人,而開後繼也。兩漢歌賦,魏晉樂府,唐詩宋詞,粵人以其九音詠之,陶陶然如訪仙山,醺醺然若客遇星槎,復變雅爲俗,納土俗爲詩,採民情入俳,粵地詩文,自備一體。

格律詩

唐詩宋詞,華夏精藻也,粵音合中古音,其韻分部,尤似《廣韻》,字音未亂,清濁判然,舒促分別,四聲皆全,韻分三等,陽入韻齊,聲母嚴謹,可對古音。漢詩重平仄,平仄不混者,可承前章,後開文華[二六]

粵地出詩人,名者唐丞相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列於《唐詩三百首》開篇。張氏生於韶州曲江,廣州都督子也。唐末又有粵地詩人,邵謁、陳陶,其詩質樸喜人,天然去雕飾,若出水芙蓉,自有麗質天華。明清之季,粵地詩家輩出,自出流派,稱之嶺南詩派。

嶺南三家

明末清初,有嶺南三家,三家者,曰屈大均、曰陳恭尹、曰梁佩蘭也。漢人反清復明,時人歌詩頌之,既入清,又詩諷朝政,歌詩皆爲時而作。

白話格律詩

近世新變,何淡如始創粵白格律詩,後輩不絕[二七],以廖恩燾詩名最顯。其集《嬉笑集》,口語入詩,俗話入辭,匪用雅語,立意奇新,以嬉鬧作諷喻,以笑談作史詩[二八]

粵謳

粵謳者,粵地詩體也,又名越謳、解心,本伎坊曲樂,文人採辭而成詩。粵謳不究格律,重韻律流暢,暢達平易者爲優,又納怨爲俳,採俗成句,別是一般滋味。

粵謳舊體,多詠歌坊伎事,猶艷科小道,晚清家國新變,粵謳亦眼界始大,無所不詠。本粵地士大夫之樂,映之民衆心聲,關注時局,俗體雅題,或俗題雅體。粵謳新舊兩體,解心一詞之釋義可窺:舊人釋解心,謂解脫心事、安放人情,新者釋解心,謂解說心思,安知我心、有何所解?舊粵謳以招子庸名,新粵謳以廖恩燾聞。港督金文泰嘗譯之以英文,集名《廣府情歌》(Cantonese love-songs)。

飲食

 
粵廚炒鍋,火候十足

飲食之事,人之常情,民食爲天,故飲食之法近於道。南粵北靠五嶺,南瀕南洋,海岸曲折,漁獲豐厚,又氣候濕暖,瓜果衆多,米蔬易產,水涌橫佈,河鮮盛出。以其物產食貨,得粵菜原料,屈夫子《廣東新語》有言:「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漢人南進,中菜之藝南傳,又合西域之技,終成一系。唐人劉恂著《嶺表錄異》,言粵食貨奇多,民無所不食,實一異也。

粵菜

粵菜,民謂廣東菜,列於中華四菜系。粵人取食,包羅萬象,用料開放,諸種並庖。豬、牛、禽、魚,常物也,蛇、鼠、狸、蟲,異食也,粵人謂之野味。粵人飲食,求清鮮嫩爽,五味之中,鮮味爲上。故求存原味,不以調料掩之,嫌辣惡香料,不如四川,川菜以調味步天下。調味不如川蜀,但清味之中,猶見真章。蒸、炒、煎、焗、炆、炸、煲、燉、扣,諸法運用,即煮即食,求鮮求味,是存色香味形。

飲茶

有言「粵海飲茶味難忘」,粵地品茶,佐以食品,廣東茶樓,自有其風。粵人待客,以奉茶爲尚,邀客飲茶,則至誠也。飲茶有禮,搭檯、茶友,遞水、扣指禮,皆有所究。

尋常飲茶,分朝、午、晚三市,朝茶或謂早茶,老人居多,晨運後,茶友一衆,開檯一圍,有言「一盅兩件」,一盅者,茶一壺,兩件者,點心也。稍晏,後生寐醒,方至飲茶。午茶或謂晏茶,闔家居多。晚茶或謂夜茶,常處雅座、包廂,歡聚一場,飲食一時。飲茶時,需先開茶,擇位落座,選茶開單,後方點食。廣東飲茶,茶會話事之樂也。

點心

點心一語,首見《唐書》。點心之義,小食也,佐以茶水,開胃解肚。漢人小食由來已久,入粵而成點心,多蒸點,亦可炸點、包點、粉點。點心之味,粵不可缺,省港兩地,有校專工點心。

涼茶

 
香港涼茶舖

涼茶者,性涼藥茶也。南粵濕熱,暑瘴橫流,以其南,五行屬火,火氣盛,粵人謂之熱氣。故民取性寒消暑之藥,煎服之。常見者,清補涼、廿四味、菊花茶、五花茶、竹蔗水、雪梨茶、班沙茶、火麻仁。粵地有店,曰涼茶舖,專售涼茶。二零零六年,中國國務院列涼茶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糖水

糖水者,粵地甜品也,多流態。宋時中原小販有涼水,味甘飲品。甜湯入粵,令之汁稠,作食品而用。常食於飯後、消夜。冷熱皆可,時令有分,夏食綠豆沙,冬食芝麻糊。婚慶時,夫婦成堂禮,坐床而待,好命婆奉蓮子羹湯前,郎君取食,曰蓮子謂「連生貴子」。

粵地有酒,自百越始。越製果酒,南越遺物,中有酒瓶。宋人蘇東坡貶居嶺南,作《東坡酒經》,南粵酒經之始也。明時酒業昌盛,酒行湧現,當以佛山爲名。今粵地有米酒,出十大名酒,以玉冰燒爲最。婚慶、佛山秋色祭以土產酒爲敬。

諸圖

武功

 
葉問,詠春拳名師

嶺北功夫南傳,清季,始成門派。清末衰亂,兩廣山賊渠帥作亂,爲保家土,遂興講武,拳館林立。兩廣拳法,南拳也,有廣東十虎,名者黃飛鴻,後人作影片紀念[二九]。嶺南武功,身法多變,扎馬穩健,以吼助威,少躍動起腳,動作簡樸,務求實用[三〇]。今有:

廣東南拳

廣西南拳

哲學

 
陳獻章像

南粵有。嶺南儒學,主以宋明理學,理學者,亞東共哲也。崔與之立菊坡精舍於粵,開菊坡學派,粵地始有性理門流。百年以降,哲人輩出。

嶺南學派

嶺南學派,肇於世,屬性理學,求自得,以心爲主,既揚儒學以人爲本,亦合道家天人融洽。名家新會陳獻章,人稱白沙先生,傳《陳獻章集》。

南禪

佛門學問,亦有所成。六祖慧能,廣東人氏,著《六祖壇經》,列入佛門正典。南禪源乎南粵,幾成禪學主流,北禪頓衰,所謂曹溪水澤三千界,於是焉矣。

節慶

 
過年買花,粵地殊俗,廣州城因之譽爲花城

粵地節日,多爲亞東同慶,但亦殊風異俗,若新年行花街,過年買花,他方不見。粵人崇佛道而輕儒,故佛誕隆盛,三元禮遇,孔誕疏冷。

節慶一覽

粵地節慶

宗教

 
香港洪聖宮,奉南海神

諸方宗教,匯聚一地,佛、道、回、耶、巫,並存不悖。

大乘佛教

隋唐佛學隆盛,三藏法師西行取經,而有大乘佛教。流風披及,粵地崇佛,佛誕、觀音誕,皆粵地隆慶,佛寺遍及,香火不絕。今日禪宗,主以南禪,南禪者,源曹溪,韶關南華寺蓋其祖庭,又韶州雲門山源出一脈,曰雲門宗。廣州光孝寺者,禪宗勝跡,民謂「未有廣州,先有光孝,未有光孝,先有柯子」,柯子者,寺內一菩提樹也,中土菩提,皆此一樹之別枝新發;風動幡動,不如仁者心動,此典源光孝。光孝之外,大佛海幢六榕,四寺者廣府四叢林。粵西,有鼎湖山,嶺南律宗第一山也。

道教

道教南傳,諸神敬奉,城隍、土地、三清上帝,皆有所崇,又粵人細究風水,堪輿學盛,亦道教之風。粵地自有神仙:黃大仙者,粵人卜籤之所賴;洪聖者,南海之神也;天后者,又名媽祖,庇佑漁民。番邦外人,亦得成仙,嘗有天竺商賈,歿於廣州,因其行善,民衆仰賴,塑黑面神像,供於南海神廟,謂之波羅神,越年祭之。南粵名山數二樵,東樵者,羅浮山,西樵者,西樵山,皆道山洞天,尤以東樵稱粵嶽,列於道教十名山。

遠儒

嶺南遠儒疏孔[三一]。粵地南疆,中原帝統,力猶不逮,宣教難行,講學苦佈。雖有學宮書院,民猶崇佛道巫靈,儒者或斥之淫祀,民仍安祭之。粵人重商輕仕,從商騰達者衆,故不執於讀書一處,儒經不顯。

他流

佛道者,源流已久;一神諸教,由來匪淺。唐宋蕃客,落籍南土,始有回教;明清教士,西學東漸,而有耶教。

商幫

粵商者,粵地商幫。分二流:廣商、潮商。粵閩兩地,多交海外,唐興宋繼,元往明來,由清及近,莫不如是,故是重商之地。廣州十三行,富商巨賈也,一主中西外貿,他國訂貨,實粵民衣食父母[三二]。且粵人行商,自守一道[三三]:奉神主,以關雲長爲財神,重商利而遠官非,重實而輕名,行事低調,恐劫財喪命,而有言「財不露眼」。今粵地仍商埠雲集,,粵中四埠也,尤以港稱「東方之珠」,二零一六年,香港以金融稱雄世間,名列第四,稍次倫敦、紐約[三四]

表徵

木棉

木棉,嶺南佳木。南越國時,贈木棉寄嶺北,以謝國禮,是此,粵人始以木棉爲己徵。南粵民曲《南海潮》一言「紅棉紫荊」,粵地兩名花也。粵人謂木棉曰英雄樹,以其樹高木大,爭陽向上,冠絕他木,以是謂之。木棉亦廣州市花。香港雖西化,仍尊木棉,羅文有曲《紅棉》,紅棉路乃港人訂婚之所。

洋紫荊

洋紫荊,香港名花。一八八零年,發現此花,一九零八年始知別種,遂名之香港紫荊,一九六五年薦爲香港市花。一九九七年後,港府區旗,取洋紫荊爲像。港城亦粵地重鎮,故紅棉紫荊,兩花雙馨。今香港有金紫荊廣場,中有紫荊大像,以爲香港地標。

舢板

舢板,粵俗寫「三板」,行於南海,木造,平底,小舟。粵閩多見,南洋亦有,高三米半或四米,可加篷而居。漁民以舢板爲家,舊日穗港二城,日見舢板集埠,滿江滿海,亦一景也,人謂之粵地一奇。

兼查

 
五羊雕塑

風俗

關聯文化

  1. Loewe, Michael (1987). "The Former Han Dynast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二點〇 二點一 陳衛強. 《廣州地區粵方言語音研究》. "第一章 概說·廣府民系的形成"
  3. 越人底色+移民——广府源流 - 存於2017-08-09自原本
  4. 廣府文化與百越族文化的關係
  5. Chen, M., & Newman, J. (1984). From Middle Chinese to Modern Cantonese (Part 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1), 148-97.
  6. Chen, M. Y., & Newman, J. (1984). From Middle Chinese to Modern Cantonese (Part 2).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34-388.
  7. Chen, M. Y., & Newman, J. (1985). From Middle Chinese to Modern Cantonese (Part 3).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2-170.
  8. 廣東唐人洋雜碎
  9. 淺談嶺南民居的嶺南建築特色
  10. 張民輝:「以骨代牙」 廣州牙雕的輝煌與傳承
  11. 琢玉人用心雕刻精緻孤品
  12. 非遺|廣州玉雕,一種讓玉石煥彩生輝技藝
  13. 西汉南越王墓玉器(图)
  14. 『锦绣岭南』四大名绣之粤绣艺术展
  15. 佛山剪纸专题网站
  16. 嶺南書法與書法家
  17. 《竹園陶說》:「清代中葉,海舶雲集,商務聚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加僱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
  18. 香港僅存廣彩瓷廠 首度展覽經典瓷畫 - 存於2017-04-18自原本
  19. 廣式家具與嶺南文化
  20. 走在時尚潮流前端的家具——廣式家具
  21. 嶺南畫派-折衷中外融合古今
  22. Croizier, R. C. (1988). Art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Lingnan (Cantonese) school of painting, 1906-1951 (Vol. 29).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3. 嶺南民歌知多少?
  24. 細數廣東最出名的10大講古佬 - 存於2017-08-16自原本
  25. 譚達先, ‎徐佩筠. 廣東民間故事. 香港世界出版社.
  26. 為什麼有時候普通話讀詩詞不押韻,而用粵語讀卻很有味道?
  27. 談廣東方言的格律詩
  28. 《嬉笑集》
  29. 武俠小說《武壇二虎 》自序裡的廣東十虎 - 存於2016-08-17自原本
  30.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31. 刘益.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人文地理
  32. 千年粤商 - 存於2020-04-28自原本
  33. Cheng, Y. H., & Huang, P. Y. (2008).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Cantonese Merchants [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3, 013.
  34.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9 - 存於2016-04-08自原本

外典